- 信息時間:2021-04-07 17:00
- 瀏覽次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伴隨著扶貧奔小康的偉大進程,檔案記錄了中華民族擺脫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千年夢想。江蘇省檔案館聯合江蘇省政府扶貧工作辦公室共同推出“檔案見證小康路——江蘇系列扶貧紀實報告”,旨在以檔案為主線,通過視頻、文字、圖片串聯起全省各地精彩的扶貧故事,留存扶貧開發的“江蘇記憶”!
請看第八集《成子湖畔,奏響小康之歌》,在此鳴謝宿遷市檔案館、宿遷市扶貧辦、泗陽縣檔案館、泗陽縣扶貧辦對視頻拍攝給予的大力支持!
點擊播放視頻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首過去,我們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回眸“十三五”,泗陽大地,成子湖畔,鄉村振興奏響了一曲奮發有為的時代樂章。
為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泗陽縣積極推動“家門口”就業工程,政府主動對接企業,在鄉鎮、村居設點開展“三來一加”,即來料加工、來樣定做、來件裝配和農副產品加工項目。
郝橋村是泗陽縣“家門口”就業工程首個試點村,2013年10月,盧集鎮郝橋村招引捷鋒帽業有限公司到村承包廠房,辦起了帽子代工點,村上的留守婦女紛紛就業,實現照顧家庭、就業增收兩不誤。
“以前我老公一個人在外面上班,養活一家4口人,肯定是有一點吃力的。”村民韓娟笑著說,“后來郝橋搞了一個家門口就業,讓我們這些在家帶小孩、沒辦法出去上班的婦女,可以有個就業的機會,也可以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
韓娟今年36歲,是兩個小孩子的媽媽,如今通過“一人進廠”,實現了“全家脫貧”。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成了村民幸福的“加工廠”。“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在郝橋村,除了留守婦女,殘疾人也是重點幫扶對象。
“在扶貧脫貧過程當中,幫扶因病、因殘致貧的村民,是我們的一大工作重點。”郝橋村黨支部書記張再廣介紹道,“我們郝橋村在2019年組建了一個溫馨苑殘疾人之家。”
郝橋村溫馨苑殘疾人之家建筑面積1426平方米,投入資金126萬元,內設日間照料室、輔助性就業室、康復訓練室等,為全村150多名殘疾人提供康復、日常照料和輔助性就業服務,不僅提高了殘疾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還提升了殘疾人的生活品質。
“讓殘疾人有人疼、有錢賺、有事做。”張再廣說這就是馨苑殘疾人之家的初衷。
鼓起來的村民口袋,切實提高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讓郝橋村成了泗陽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個典型。其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富民強村的方式,也同步在泗陽縣各鄉鎮壓茬推進。在穿城鎮小史集社區,菊花產業鋪就了一條增收脫貧的新路。
小史集社區菊花園
據小史集社區黨委書記史以亮介紹,社區共種植菊花近1300畝,其中包含藥用菊、茶用菊、觀賞菊和鮮切花,品種包括北京菊、杭白菊、金絲皇菊等。
△成品菊花茶
小史集社區采用“土地合作社+大戶+個體”的多樣種植模式,隨著菊花的種植面積的擴大,還引建菊花深加工項目和一條菊花飲料生產線,使得菊花從地頭出發不到一公里的距離就實現銷售和加工。從菊花育苗、栽植、管理、采摘到加工等各環節累計用工1000余人,人年均收入在16000元到17000元,2019年小史集社區96戶244人也在這片菊花地中脫貧。
瓜蔞基地
小史集社區在花香中實現了美麗蛻變。而在泗陽縣莊圩鄉,致富的秘訣是連片的瓜蔞地。在“領頭羊”的帶領下,莊圩鄉從規劃入手,抓育苗、擴種、深加工和銷售,積極引導群眾跟進種植,逐步形成在全省占主導、全國有影響的瓜蔞產業集群。
在積極推進扶貧產業的同時,泗陽縣聚焦民生工程、夯實富民基礎,持續推動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讓貧困鄉村的群眾喝上優質水。
泗陽縣農村飲水安全實施區域分布圖
泗陽縣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
如今,泗陽縣農村低收入人口3.4萬戶,11.1萬人已全部實現脫貧。
在全面小康路上,泗陽縣奮力譜寫了彰顯實力之美、內涵之美、生態之美、和諧之美、人文之美的“五美”文章,交出了一份“秀美”的“小康答卷”。